Sunday, May 31, 2020

Police act like laws don't apply to them because of 'qualified immunity.' They're right

编者:这几天的抗议示威清楚的表明,人们对警察这个所谓的“资格豁免”的反对。他们抗议的并不只是这个案例,而是一直以来的司法的不公。
On May 25, Minneapolis police killed George Floyd. While two officers pinned the handcuffed Floyd on a city street, another fended off would-be intervenors as a fourth knelt on Floyd’s neck until — and well after — he lost consciousness.
But when Floyd’s family goes to court to hold the officers liable for their actions, a judge in Minnesota may very well dismiss their claims. Not because the officers didn’t do anything wrong, but because there isn’t a case from the 8th Circuit U.S. Court of Appeals or the Supreme Court specifically holding that it is unconstitutional for police to kneel on the neck of a handcuffed man for nearly nine minutes until he loses consciousness and then dies.
And such a specific case is what Floyd’s family must provide to overcome a legal doctrine called “qualified immunity” that shields police and all other government officials from accountability for their illegal and unconstitutional acts.
The Supreme Court created qualified immunity in 1982. With that novel invention, the court granted all government officials immunity for violating constitutional and civil rights unless the victims of those violations can show that the rights were “clearly established.”

A virtually unlimited protection

Although innocuous sounding, the clearly established test is a legal obstacle nearly impossible to overcome. It requires a victim to identify an earlier decision by the Supreme Court, or a federal appeals court in the same jurisdiction holding that precisely the same conduct under the same circumstances is illegal or unconstitutional. If none exists, the official is immune. Whether the official’s actions are unconstitutional, intentional or malicious is irrelevant to the test.

Surveillance video from the early moments of George Floyd's fatal Minneapolis police encounter in May 2020.
Surveillance video from the early moments of George Floyd's fatal Minneapolis police encounter in May 2020.

We are not being hyperbolic. Outrageous examples abound.
For instance, last November the 6th Circuit U.S. Court of Appeals held that Tennessee cops who allowed their police dog to bite a surrendered suspect did not violate clearly established law. There, the victim cited a case where the same court earlier held that it was unconstitutional for officers to sic their dog on a suspect who had surrendered by lying on the ground with his hands to the side. That was not sufficient, the court reasoned, because the victim had not surrendered by lying down: He had surrendered by sitting on the ground and raising his hands.
And in February, the 5th Circuit U.S. Court of Appeals held that a Texas prison guard who pepper sprayed an inmate in his locked cell “for no reason” did not violate clearly established law because similar cited cases involved guards who had hit and tased inmates for no reason, rather than pepper spraying them for no reason.
In both cases, the officers were granted qualified immunity.
When the Supreme Court conceived qualified immunity, it promised that the rule would not provide a “license to lawless conduct” for government officials. Plainly, it has.

Supreme Court can right their wrong

Four decades on, qualified immunity routinely shields both the incompetent and those who knowingly violate the law. In the past year alone — along with the two cases above — courts have granted qualified immunity to:
►Officers who stole $225,000.
►A cop who shot a 10-year-old while trying to shoot a nonthreatening family dog.
►Prison officials who locked an inmate in a sewage-flooded cell for days.
►SWAT team members who fired gas grenades into an innocent woman’s empty home.
►Medical board officials who rifled through a doctor’s client files without a warrant.
►County officials who held a 14-year-old in pretrial solitary confinement for over a month.
►A cop who body-slammed a 5-foot-tall woman for walking away from him.
►Police who picked up a mentally infirmed man, drove him to the county line and dropped him off at dusk along the highway, where he was later struck and killed by a motorist.
On Monday, the Supreme Court will announce whether it will hear some of those cases and reconsider the doctrine of qualified immunity. If it does, there is hope that the court will revoke the license to lawless conduct it granted government officials in 1982. If it does not, lack of accountability will continue to rule the day and the promises of the Bill of Rights will be a matter of judicial grace, rather than constitutional right.
In that world — the one we live in right now — police officers and all other government officials will continue to behave as if the law doesn’t apply to them. Because, thanks to qualified immunity, it doesn’t.
Patrick Jaicomo and Anya Bidwell are attorneys at the Institute for Justice, and Bidwell is IJ’s Elfie Gallun Fellow in Liberty and the Constitution. Follow Jaicomo on Twitter: @pjaicomo  
You can read diverse opinions from our Board of Contributors and other writers on the Opinion front page, on Twitter @usatodayopinion and in our daily Opinion newsletter. To respond to a column, submit a comment to letters@usatoday.com.
This article originally appeared on USA TODAY: Qualified immunity: Police act like laws don't apply. They're right.

Monday, May 25, 2020

照片中的中国

1980-2020,是改革开放后,中国高速发展的40年。 我们脚下的土地、身边的人、社会关系,经历了一次次重大变迁。

有太多曾经寻常的风景,普普通通的中国人, 如今,只能在相片里找寻。而那些拍摄者,当年也不曾想到,自己的一份对拍摄的坚持,放了二、三十年,竟变得如此弥足珍贵。

这些摄影成了一份视觉档案,替我们一代人,做出一份详细、生动、完整的见证。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张克纯《山水之间》系列 2009-2012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任曙林 《中学生》系列 1980年代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颜长江 《三峡》系列 2000-2006

下面这些影像记录者, 活跃在不同的年代、区域,年龄身份不同,关注的人群,也不尽相同:

一个是 50后任曙林, 在1980年代的工余时间, 拍了10年北京的中学生;

一个是 60后媒 体工作者颜长江, 在2002年三峡工程开始后,跟着建设节点的节奏, 在三峡沿岸做抢救性的拍摄记录;

一个是 80后全职摄影师张克纯, 长时间在路上,无数次往返黄河流域, 记录最荒芜、荒诞的山川社会。

相似的是, 这里的每个记录者都怀着一颗简单、细腻,又敬重的心。

在一张张影像里, 我们能清晰感受 山河社会的变迁,以及在不同的社会背景里,每一个鲜活,却又渺小如蝼蚁的中国人。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张克纯今年37岁,出生在四川巴中,现在生活在成都。他做设计出身,业余玩摄影。后来花在摄影上面的时间就越来越多,做职业摄影师也有十多年了,常年在外行走。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向沙漠抽水的人,宁夏,2011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在亭子顶上钓鱼的人,山西,2011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漂流的人,陕西,2011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翻倒的运沙车,青海,2011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站在江心石头上的人,重庆,2014

从2009年起,张克纯花4年时间,数几十次在 黄河流域 往返行走,把 山东、河南、陕西、山西、青海、甘肃、宁夏 都去了个遍,有些地方甚至到过好多次,用大画幅相机拍下一两千张底片。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缆车,陕西,2011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站在广告牌上的人,青海,2011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山顶的寺庙,山西,2015

张克纯拍摄的家与国、山与水,在视觉上 色彩寡淡、构图平稳, 似乎是云淡风轻;仔细去看,才发现画面内容的荒诞和尖锐。

每个画面里都有像蝼蚁一样的人,可是这些却又真实发生在中国。

他最初想去拍摄黄河的壮美、诗意, 带着情怀和一腔热血上路,在路上才发现,曾经的山水画消失了,在高速发展下的中国, 看到的更多是荒山、断壁、高楼,还有黄河沿岸像蝼蚁般生活的中国人。

以下是张克纯的自述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山中的河,甘肃,2010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修建高铁的人,陕西,2012

黄河沿岸,大环境下的小人物 每个中国人其实对黄河都有自己的一些想法,大家说“母亲河”、“文明的摇篮”。我就想,有机会我独自去走一遍,看到更多的地方。

2009年,我回到成都开始做自己的项目,拍黄河。 四年的时间,每次去黄河边上待一个月,走一个省,然后再回到成都,冲胶卷,整理一下,再出去、再回来。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当你真正去看这个河的时候,它就在你面前,就是一条河,其实没有那么强烈的感受。

我取《诗经》里一句“河水洋洋,北流活活(guō)”的后四个字,做这个系列的作品名,它描写《诗经》的发源地陕西,当黄河水流动,发出“活活活”的声音。

沧海桑田,你根本找不到这些场景,更多的是短短几十年,中国快速发展,都是工业化、有人工痕迹的景观。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带着毛泽东像横跨黄河的人,河南,2012

我在新闻上看到,在河南三门峡,每年都有一个活动,几千名冬泳爱好者带着毛泽东像游到对面山西。 一个符号性的东西,现在还有人带着。

2011年,我想去拍,结果岸上有上万观众在那儿看,我就被挤开了,那年就没拍上。然后2012年,我早早越过警戒线到河边架着机器,拍到了这张照片。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水塔下捕鱼的人,陕西,2011

在这个水塔旁边,建了一个化工厂,污染挺严重的。每年黄河水涨起来的时候,会冲上来一些鱼,我那天刚好碰到这些人,他们就在这里捕鱼。

半年以后,我再去那个地方,水塔已经没有了,已经变成一座桥。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煤厂里的佛像,宁夏,2011

一个采煤厂里扔一个佛像在中间,大家都很好奇,怎么会这样。

这个地方周边全是矿山,挖煤、洗煤、运煤都在那里。山里有座寺庙,有个煤老板建了一个十几米的金身佛像。那个佛头做坏掉了,至少有5米,很大、很重。 因为佛对人的概念,没人愿意去把它砸掉、扔掉,就那样立在煤厂里面。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张克纯《山水之间》 2011年 既是旁观者,又是参与者 当我拍完黄河之后,自然而然地想展开, 慢慢就想散点式地分布到全国,所以有了《山水之间》这个系列。 这是我去到新疆、河北、湖南、江西等不同地域,来拍摄中国。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江边喝茶的人,四川,2014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断桥下上体育课的人,我还把自己放置了进去 摄于四川,2014

有一点不同的是,我在这个项目里做了“置换”,把画面里的一个人换出来按快门,我自己进入画面。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张克纯在路上

在 《北流活活》 中,我作为摄影师, 更像是一个旁观者,置身事外; 到了 《山水之间》, 我不是摄影师了, 却身处其中,成了画中人。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山水之间》系列作品

中国高速发展的这几十年,就像巨人站在平衡木上,又要往前走,又要平衡。我还是更愿意看到,它不要走得那么快。

我们处在当下,作为普通人,每一个人都是小人物,像蚂蚁一样,话语权是比较微小的。但我们还是可以发声,即便是很弱小的声音。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任曙林 是一个 50后, 出生在北京板厂胡同15号。

1980年代, 25岁的他,开始拍《八十年代中学生》。 一连拍了 10年, 300卷 胶片,总计 1万多张 北京中学生的照片。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风靡80年代的梅花运动装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准备打球的男同学们,运动背心上印着学校名字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1980年的中学游泳课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碎花衬衫搭配格纹裙,那时候的中学女生们很时髦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一个女同学,一个男同学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白群飘飘的班花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北京地坛体育场,白袜子、白球鞋 还有齐刷刷的大长腿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放学后,留堂做数学题 桌上还有熟悉的铁皮铅笔盒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同学们来对作业啦

80年代的男女同学们,穿着泳衣,一起在水里打球

这些1980年代旧照里的少男少女, 干净、纯真、美好。 观众纷纷感慨: “那时候的中学生,真好看啊!”

照片里当年的主角们,现在很多人的孩子都已经上中学了。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这张照片勾起了一个观众的往事

2011年4月份,《八十年代中学生》第一次展览,引起很大轰动。 任曙林走进展厅,发现观看旧照的观众,从现在的中学生到50岁以上的人都有。

有一个观众叫王琳,看到一张照片,激动得哭了。原来,她和照片中的那个少年秘密早恋,后来一起留学,结婚,最后分开。她对任曙林的照片感慨万千, “本来以为青春已经不在了,没想到,原来青春还活在这些照片里。”

以下是任曙林的自述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监考证

中学生的身体,每块肌肉都会说话

1977年国家恢复了高考, 1979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我第一次拍了高考。 北京市那会儿拿照相机的人就没有多少,记者也不拍高考。

我当时申请去拍摄学生们努力学习的样子,他们给我一个监考证,我拿别针把监考证别在胸口,凭这个就可以横冲直撞任何考场。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三天时间我跑了大概七所学校,这样这个系列就算开始了。之后的10年,我都在拍中学生。

拍的学校主要是北京171中学,离我家很近, 家、上班的地方、171中学,三角地带,构成了我的整个1980年代。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那会一打铃,“哗——”潮水一样泻满整个操场和楼道,几十上百个人,就我一个人拍,我太幸福了,感觉我在一个花的海洋中,蜂蜜任我采。

学校里面有很多可以拍的,上学进校门、早操早习、课间10分钟、体育课和美术课、中午吃饭、值日劳动都可以拍。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他们上游泳课,在总政游泳馆,我也得跟着进去拍去,有很多就站在水里拍的。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我拍了很多擦玻璃的场景,学校的卫生都是学生自己做,一般都是礼拜六的下午,自己带着抹布做值日。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我无意中发现 学生的脚特别丰富,膝盖如此,后背更是如此。

人的表情往往一半以上是假,但是脚、后背、手,不会掩饰,甚至比表情的表现力还丰富。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总结一下就是 拍局部。 这些局部在以前是有禁忌的,但是我比较胆大。

我就支个三脚架,坐在操场中间,我一看,自己也疑惑:拍身体的局部,就跟掐头去尾留中段,跟吃虾似的, 这东西能成立么?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可能是拍的时间长了吧,观察越来越细,感觉中学生全身的每一块肌肉都会说话。

十五六岁正是活跃的时候,身体总是特别好动,特别丰富。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特别是有些女生的局部,你感觉不出任何一点色情,那种健康的力量能够把人包含进去,震撼。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其实这张合影我是最满意,拍之前大家在那说说笑笑,每个人朴实鲜活的本性都出来了。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一群男女生,场景的把握,景别的把握,空间的控制,瞬间的抓取,这都得在那一瞬间。 趁人不备的时候,照出来的才是好照片。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拍中学生这10年中,它几乎占用了我所有的业余时间和工余时间。 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说,摁快门是有快感的,有仪式感的。 我们那会儿拍照很贵,一张2块5,3块7,加上冲洗费就是这样,一个月工资才多少钱?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当初拍照时,很多学生家里都是知识分子,就说什么照相没文化。我当时就说:我要告诉你,咱们多少年以后见!

果然30年后,他们找我,请我吃饭,“哎呀任老师,没有你回学校拍了这些东西,我们不知道,青春是这样的。”

我觉得还是触动了他们内心一些很深、很柔软的东西吧。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摄影师 颜长江, 出生在 湖北秭归县, 这里是三峡工程的所在地。 1990年武汉大学新闻系毕业后,他便进入媒体工作,现生活在广州。

2000年,三峡拆迁要开始了,颜长江从没见过如此风云壮阔的现实: 千年古城,历史文化和文物,甚至几百万人的生活轨迹,都可能因此改变。 他觉得自己必须去关注、去记录。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大溪新镇望峡口 2003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涪陵区蔺市镇 击鼓的妇女 2003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云阳旧县城 江边拾荒者的孩子们 2003

于是从2002年起,颜长江用了七年时间,十几次往返三峡库区, 拍下2000多张底片: 拆迁中的城镇、景观,长江边那些可爱的人们……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颜长江在广州郊区工作室 2019

颜长江说自己的个性是属于 “长江边人的性格”,果敢、洒脱。 就像他拍下的三峡照片,浓郁的色彩,浓烈的爱与哀。

以下是颜长江的自述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奉节旧城 观水的人们 2003

七年间,拍下三峡的2000多张“遗像” 2000年,三峡的拆迁就要开始了。三峡工程的所在地基本上就是我的出生地,它是我生长的地方,一下子情绪就被挑起来了。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拆迁秭归城城门 2002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涪陵城全面拆除 2002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奉节县城依斗门 2002

小时候对三峡的记忆还是一个古典社会,跟大自然相依相存。到我再去的时候,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屈原那个时代以来的文化和文物,包括那些可爱的人,都在你眼前慢慢消失。

天变、地变,人也走了、城也走了。它当时真的是超现实的,感觉是灵异的世界和现实的世界混合在一起,历史和现在在穿越。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颜长江手绘的拍摄路线图

我的拍摄,就跟着 三峡工程的施工、落成和涨水 这几个节点走。哪几个城市要被拆迁甚至爆破,就有一种抢救性的拍摄。

尤其到了工程落成之后,开始蓄水。因为水是从东边开始涨起来,从湖北慢慢走向重庆,我便从东边拍到西边。像坐公共汽车一样,每到一个城市拍那么一两天。

一切就这样向你迎面扑过来。不管我这个摄影师、还是我拍摄的对象,都要诉说。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秭归县香溪 王家吊桥 2002

三峡这个地方不同一般。它两千年的文化积累,它美丽的自然和艰难的生活方式,造就了那里人的独特性格。

我的出生地秭归是山城,也是古城。在这样陡峭的城,太慵懒,是活不好的。那里的人活得非常有劲头,还会种花养草。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奉节 江坝石信号台 2003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涪陵城 小店闪出个姑娘 2002

到了奉节、巫山,生活是沸腾的,比较有世俗享乐气,人性得到充分释放,茶馆、歌厅、美食都发达。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巴东纤夫 2002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忠县曹家乡 冉家祖坟和后人 2003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巴东境江边渔人 2003

事实上在长江上面的人都不是一般的人,他们都有相当的气质,四川话叫“耿直”,我还加一个叫“洒脱”。

杜甫以前住在夔门的时候,写下了他一生中三分之一的诗歌,其中有一句“峡中丈夫绝轻死,少在公门多在水”。 他就说这个地方的人很奇异,不愿当公务员,只愿在水上搏斗。

他们拍下像蝼蚁一样生活的2000个中国人,没人能平静看完

坝上

因为每天的生活都跟生死有关,他们的性格是勇敢的。非常通达,对人非常好,也很看得开,他们甚至富有诗意。

所以我不敢歧视那里的普通人,他们就像朋友,甚至说很多老人像我的老人,兄长就像我做人的模范一样。

某一天,我觉得我身上够脏了、要洗洗头的时候,我走进了云阳县的一家发廊。

理完发之后,我对发廊的这些员工说我给你们拍张照片,他们都很高兴。你看他们的气质和形态,都是不俗的。

在那里的人很好打交道,缘分无处不在。在大昌也是,小女生她自告奋勇地给你做向导,第二天,她分开会流泪,然后再永远没有联系。

我的感情是外放的,摄影的颜色非常浓烈,人物非常悲情。 相机我用的是哈苏,中画幅,比较端庄,同时我的姿态是必须俯下身去拍,我对这个地方也是恭敬的。

直到2008年,汶川地震,三峡一定程度上也已经尘埃落定,发生了更大的事情需要我们关注。我停了下来,完成了三峡库区的拍摄计划。

真的这个历史事件结束之后,最后是平静的。为它留下这些值得纪念的场景,是非常庄严的选择,确实想这样给它拍下“遗像”。

我是比较显象地把我们几十年的社会变化,融合到每一幅画面里面。 希望哪怕过几百年,它也能让人有所感受。

特朗普将如何输掉与中国的贸易战

 编者:本文是 保罗·克鲁格曼于2024年11月15日发表于《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文章。特朗普的重新当选有全球化退潮的背景,也有美国民主党没能及时推出有力候选人的因素。相较于民主党的执政,特朗普更加具有个人化的特点,也给时局曾经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好消息:我认为特朗普不会引发全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