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April 17, 2020

‘Costliest Government Coverup of All Time’: Growing Confidence among U.S. Officials That Coronavirus Emerged from Lab

U.S. intelligence has “increasing confidence” that the novel Wuhan coronavirus outbreak began in a lab that was researching bat-coronaviruses, contrary to China’s claim that the pandemic emerged from a Wuhan wet market, according to multiple sources that briefed Fox News.
The sources told Fox News that the initial transmission of the virus looks to be bat-to-human, and that “patient zero” contracted the disease while working at the Wuhan Institute of Virology, before going into the general population. While the lab is China’s first to achieve the highest level of international bio-research safety, known as BSL-4, its work with bats had been conducted at the lower protection level of BSL-2.
President Trump did not deny the bombshell when asked about details during Wednesday’s coronavirus press conference.
“More and more we’re hearing the story . . . we are doing a very thorough examination of this horrible situation,” he stated.
Sources also confirmed that China used the wet market theory, which was parroted by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to disguise and deflect exploration into the origins of the viru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has restricted research into the pandemic’s origins, while documents obtained by The Washington Post this week show that in 2018, U.S. officials warned the lab’s work with bats and “shortage” of safety protocols could lead to a “future emerging coronavirus outbreak.”
National Review has also detailed how job postings from November and December show the Wuhan Institute of Virology confirming “the origin of bats of major new human and livestock infectious diseases” with new research.
Senator Tom Cotton (R., Ark.) first warned that the origins of the coronavirus were unknown, citing a Chinese study which found that the first documented coronavirus case in Wuhan had no connection to the market, but was vilified by U.S. media outlets for suggesting the virus could have come from the lab.
Democrats have been largely dismissive of claims of Chinese duplicity, instead focusing criticism on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s response. “The reason that we are in the crisis that we are today is not because of anything that China did, not because of anything the WHO did, it’s because of what this president did,” Senator Chris Murphy (D., Conn.) said Tuesday.
While President Trump has praised China publicly for its response, saying on March 27 that he was “working closely together” with Chinese President Xi Jinping, officials explained to Fox News that the comments were diplomatic in nature and aimed at making Beijing “feel good” while U.S. investigations were ongoing.

==================
Defense Secretary Mark Esper took a cautious line on the theory that the coronavirus was released from a Wuhan virology lab, after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confirmed that it was investigating that possibility.
Esper said that "a majority of the views right now is that it is natural, it is organic," in an interview on NBC's Today show on Thursday night. His comments echoed Joint Chiefs Chairman Gen. Mark Milley, who said in a Tuesday press briefing that evidence otherwise is "inconclusive," according to Politico
The comments came after it emerged on Tuesday that scientific diplomats who visited the Wuhan Institute of Virology numerous times in 2018 had sent two warnings back to the US government alleging poor safety practices .
The lab had been studying novel coronaviruses and their possible transfer between bats and humans. 
====================
After this, Secretary of State Mike Pompeo confirmed that the government was investigating the possibility the lab accidentally released the virus. China denies this.
It, and most scientists, favour the theory that the virus emerged in bats and was transmitted to humans in one of the city's wet markets, as Business Insider's Aylin Woodward reported
Speaking to NBC on Thursday, Esper said it was hard to trust the Chinese state on this matter. "We do know one thing: If the Chinese government, the party, had been more transparent earlier, it would have helped us in terms of staying ahead of this virus ... To this day, they need to be far more forthright than what they've been."
On Wednesday, it emerged that the Chinese state had learned in mid-January that the virus could spread between humans, but sat on the information for six days.  At the same time it said that it did not believe human-to-human transmission was possible.
On NBC Esper, like Milley, did not fuel further speculation about the origins of the virus, saying the Pentagon had been "looking closely" at it but that he couldn't comment much on intelligence matters.
He said: "The results are inconclusive ... a majority of the views right now is that it is natural, that it is organic. 
"I think we need to continue to work this, and once we get beyond the pandemic we'll have a chance to look back and really find out what happened."
Read the original article on Business Insider

Wednesday, April 15, 2020

苏联的最后一天

苏联的最后一天

康纳·奥克莱利/文
Conor O'Clery
沈力/译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黎明,戈尔巴乔夫有些疲惫,他头天晚上很晚才回家,他作为总统的工作已经基本上结束了,但是,前一天晚上,他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逗留了很久,莫斯科的警察局局长阿卡迪·穆拉切夫突然打电话来祝他好运,于是两人约在戈尔巴乔夫的办公室追忆往事。在戈尔巴乔夫统治的最后时刻,很少有人会费心做这样的事了,于是,一时兴起之下,他邀请了自己以前的政敌穆拉切夫来陪他喝一两杯白兰地。苏联的最后一任总统将核提箱放在桌上离他一臂之遥的地方,竭力想给他的来访者留下一个印象,即他在对苏联进行改革的探索中没有犯任何错误。苏联的解体不是他的过错。


上个星期六,戈尔巴乔夫所继承的这个超级大国的消亡变得无可避免,所有的共和国甚至联合起来抑制一个削弱了的中央政权。直到两天前的星期一早上,他在无可奈何之下,才决定在今天晚上宣告辞职。而在星期一下午,他才与他憎恨的竞争者确定和平过渡的条款。确定条款的过程对戈尔巴乔夫来说是痛苦的。他甚至没有被给予举办一个庄重的告别仪式的尊严。


根据过渡条约,戈尔巴乔夫夫妇有三天的时间来准备离开总统别墅,离开他们生活了六年的家,之后他们必须把钥匙交给俄罗斯的新统治者。他们要将许多款待世界领导人和夜谈如何重塑世界的回忆留在这里。现在,他们有很多相对平凡的事要做。他们要分类整理书籍、照片和文件,打包衣物和私人物品,然后搬到新家。他们在莫斯科列宁山上的城市公寓里也有类似的事情要做,这套公寓也是国有的。


现在,戈尔巴乔夫将要承受和赫鲁晓夫同样的命运。他离开总统别墅时仍是苏联总统。当他晚上回到别墅时,将变成戈尔巴乔夫先生,一个六十岁的领退休金的人——甚至比赫鲁晓夫被免职时还年轻十岁。
秦者叶利钦几乎总是在凌晨两点开始他的一天。这位俄罗斯联邦总统被严重的失眠症所扰。


在这个十二月的冬日早晨,叶利钦有很多事情要思考,有些是令人愉快的,有些则不然。今天,在经历了与戈尔巴乔夫的长期不和与积怨后,他将成为胜利者。他暗自承认,自己许多行为的动机都跟与苏联总统的尖锐冲突有关。


在接下来的几个小时里,他还需要处理自己阵营里的一些危机。这些危机会威胁到他的政府的稳定性和他为新独立的俄罗斯制定的激进计划。



一九九一年十二月二十五日,戈尔巴乔夫的辞职标志着一场旷日持久的、尖锐的权力争夺落下帷幕。这场争斗从他的前任康斯坦丁·契尔年科去世,一九八五年三月十一日他被选为苏共总书记不久后就开始了。对于苏联来说,作为一党制国家的执政党,共产党的领导人就是管理整个国家的人。戈尔巴乔夫立刻开始组建自己的领导团队。他最先做的几件事情之就是吸收叶利钦。


但是,成千上万的政治犯在拘留营里日渐憔悴,这是斯大林时期的遗留问题。那时候,没有独立的媒体,没有集会的权利,不能自由移民,没有民主政治,宗教自由受限,并且完全不能容忍大众对高层官员的批判。腐败和酗酒成了一种生活方式。法院听命于党、警察和克勃格,可以逮捕任何人而不需要承担法律赔偿。秘密警察杜绝一切未授权的活动,不论是艺术展还是学生讨论组。外国书籍、杂志和电影如带有未经批准的内容将会被取缔。


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斯大林强制实行的指令性(中央管制)经济遭遇危机。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尚过得去,但大多数农村人口的境况非常悲惨。缺乏竞争和过于依赖世界石油销售遏制了国内制造业的发展。国家陷入与西方的军备竞赛,这些竞赛耗资巨大,极其危险……


这是一个充斥着愤世嫉俗情绪的社会。社会需要一些改变。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这个国家在自由度和生活水平方面被资本主义世界抛在了后面。新一代俄罗斯人变得对审查制度和旅游限制不满。这也是他们转向高层官员中最年轻也最有精力的戈尔巴乔夫的原因。临近早上十点,戈尔巴乔夫的车比平会那么平时稍晚一点进入克里姆林宫。在克里姆林宫墙内等待总统车驾的是美国广播公司的泰德·科佩尔、他的监制里克·卡普兰和一位摄影师。他们正在跟踪报道戈尔巴乔夫任期的最后几天。

按照之前的安排,苏联总统走下车,整理好衣冠同这几个美国人一起步行最后一段路去他的办公室。在进入办公室前,戈尔巴乔夫把电视组工作人员留下,自己悄声走进走廊边上的一个小房间,他年轻的女发型师在那里等着替他做日常打理。这是他每天早上的老规矩,尤其是重要的事情发生时,以确保他看起来有总统的风范。发型师修剪了一下他的后颈和鬓角,再帮他梳理吹干头发。今天,他外貌的重要性更甚于平常,因为几个小时后,他将进行一个电视讲话,届时全世界会有数千万观众观看。根据他与叶利钦在周一制定的过渡条约,他可以在辞职后继续使用他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四天,直到星期天。这样他就可以遵守之前安排的约会,接受最后一批采访,再整理他的办公桌。直到昨天,戈尔巴乔夫才召集他办公室隔壁的核桃厅的工作人员,第一次通知这些聚集起来的四五十个男男女女——顾问、助手和部长们——他将在二十四小时内宣布辞职,而他们所有人最迟都要在十二月二十九日离开克里姆林宫。


然而,有证据显示,叶利钦的俄罗斯政府已经逐渐失去耐心,过渡时期也许不会那么平静。新的占用者已经迫不及待要搬进来,叶利钦的警卫已经开始接手克里姆林宫的检查关卡,并胁迫性地杵在走廊上阴暗的凹室里。几天前,军官瓦勒里·佩斯托夫还是戈尔巴乔夫的保镖头目,而在十二月十六日,他得知自己要接受叶利钦的指挥。即将上任的掌权者们命令戈尔巴乔夫的工作人员不得锁上他们办公室的门或抽屉,还要敞着走廊上巨大的紫红色文件陈列柜。他们已经开始拦下官员们检查他们的随身物品,查看带进带出的物品。


苏联是在枪林弹雨中建立起来的,却是通过政令解散的。在前两个月,叶利钦纯粹是通过签署一道又一道政令来夺取苏联的资产。戈尔巴乔夫剩下的只有头衔、一小拨工作人员和核提箱。


在戈尔巴乔夫实行政治公开前,报纸是枯燥无味的,它们捏造事实,还要经过严格的审查,主要的信息机构共产党党报《真理报》和政府报《消息报》只出版经过共产党允许的内容。愤世嫉俗者嘲弄道,“在《真理报》里没有消息,而在《消息报》里没有真理。”现在,这两份报纸上满是随心所欲的报道。这个时期新闻业所享有的自由在俄罗斯历史上是空前绝后的。在叶利钦的副总统叶戈尔·盖达尔看来,“一九九一年末俄罗斯的新闻业也许是全世界最自由的。”


接近上午十一点,叶利钦总统离开他的白宫办公室,搭乘电梯到俄罗斯最高苏维埃拥挤的大厅。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上议院的两百五十二名成员被召集到这个会议室来创造历史。他们将决定是否同意苏联的最后解体。


叶利钦走上白宫议会厅的讲台,通知俄罗斯人民代表大会四天前协商的结果,即苏联将不复存在,戈尔巴乔夫将在今天晚些时候宣布辞去总统职位。辞职后,戈尔巴乔夫会立刻签署一项政令,放弃他对苏联军队的控制权,俄罗斯将全权控制设置在俄罗斯、乌克兰和哈萨克斯坦境内的两万七千件核武器。



上个星期六,叶利钦和其他十个共和国的领导人最后商定在十二月三十一日建立一个松散的联盟——独立国家联合体(独联体)来取代苏联。仪式是在位于莫斯科东南方向约两千英里处的哈萨克斯坦古老的首都城市阿拉木图进行的。


叶利钦现在想通过对代表们的讲话告诉世界,他们现在所做的事情不会带来任何核威胁。叶利钦宣布,“核按钮只有一个,其他总统将不会拥有核按钮”。并且,“按下核按钮”需要征得俄罗斯总统和拥有核武器的其他三国总统的同意。“当然,我们认为这个按钮永远不会被按下去。”在叶利钦心中,继《阿拉木图宣言》得到正式批准和戈尔巴乔夫辞职之后,今天最重要的事情是戈尔巴乔夫自愿移交核通讯设备。当然,这只是让一个既成事实变得官方而已:俄罗斯联邦总统是莫斯科拥有终极权力的人。同样重要的是,这个举动将会削弱戈尔巴乔夫的同伴散布的传言,认为叶利钦分裂苏联的行为相当于发动对合法总统的政变。


尽管当时戈尔巴乔夫还是官方总统和苏联军队的首领,他却没有受到独联体组成国家的领导人邀请来发表意见。这些总统也不理会戈尔巴乔夫送给他们的关于主动请求担任职务的信。他们现在没时间理会他们的前霸主或他的妄想和自负。叶利钦对俄罗斯代表大会的发言赢得了掌声。在这些代表中有许多反对他的人,一些是坚定的共产主义者,一些是激昂的批评家,但是,所有人都意识到,已经到了几乎每个共和国都认为依靠自己的力量会让情况好转的阶段了。


在克里姆林宫里,戈尔巴乔夫吃完了午饭:单片色拉米三明治和抹上酸奶的松软奶酪,他被疲惫和几个小时后要做的事情的严重性压倒了。在他办公室后面,工作台的后面,有一扇门通往一个小房间。房间里有一张床和洗漱设施。戈尔巴乔夫走进去,关上门,躺下来休息。不一会儿,切尔尼亚耶夫和格拉乔夫拿着一捆告别信进来让总统署名,结果发现办公室里没人。这些信都是由戈尔巴乔夫口述的,要寄给国外总统、总理和王室。


切尔尼亚耶夫敲响了休息室的门。戈尔巴乔夫花了五分钟时间打理自己才走了出来。他看起来很有精神,但是,眼睛像是哭过的。格拉乔夫注意到他的眼睛有点红,要么是因为睡眠不足,也许是因为最近几天的紧张态势而掉了几滴眼泪。总统坐到他的高背皮椅上,一封一封地仔细阅读这些信后,再用毡尖笔署名。切尔尼亚耶夫拿着这些信出去寄往世界各地。


格拉乔夫抓紧机会给戈尔巴乔夫看《莫斯科共青团报》的头版。上面有一个标题,源自诗人亚历山大·普希金在一八三六年的诗作《纪念碑》:“我不会真正死去。”戈尔巴乔夫的眼睛亮了。像许多世界领导人一样,戈尔巴乔夫已经没有亲自阅读报纸的习惯了,更愿意让下属提供给他需要知道的内容,因此避免看到负面的报道。在政治公开政策下,审查被解除,报纸变得更加放肆。现在,它们敢于发表随心所欲的新闻和评论,其中许多都是攻击这位即将卸任的总统的。


戈尔巴乔夫和格拉乔夫单独待在克里姆林宫的办公室,离发表辞职演说只有四个小时多一点了,他拿着一支笔,开始大声演练。在这期间,他询问助手的意见,在对精确的拼写还有最后疑问的地方做标记。自从九月份被任命为总统代言人之后,格拉乔夫就成为戈尔巴乔夫周围核心小圈子中的一员。总统越来越欣赏他可靠的润色,以及对公共关系圆滑老道的处理。戈尔巴乔夫无法让自己说出他要“辞职”的话。于是,他决定插入这样的话,“我特此停止我作为苏联共产主义共和国联盟总统的活动”。


最终的讲稿正在打印时,帕拉兹琴科进入戈尔巴乔夫办公室的外间。他提醒切尔尼亚耶夫,美国总统布什还等着戈尔巴乔夫总统的最后一个电话。切尔尼亚耶夫告诉他:“好吧,我猜今天该打这个电话了。”但是,在西方,今天是圣诞节,所有人都放假。当帕拉兹琴科拨打莫斯科美国大使馆的电话要求接通华盛顿时,没人接电话。大使馆是关闭的。电话应答机上的声音只提示了当值的海军陆战队员的电话号码,以防出现事关美国公民的紧急状况。帕拉兹琴科可以找莫斯科外交部帮忙,外交部有能力通过华盛顿的大使馆给美国总统拨打电话,但是,现在这些外交资产都握在叶利钦的人手中,而他们不可信。


帕拉兹琴科翻着记事本,找到了美国代表团副团长吉姆·科林斯在莫斯科家中的电话号码,向他解释了自己遇到的困难。科林斯给了他华盛顿国务院控制台的一个号码,帕拉兹琴科通过莫斯科的操作员在外线上拨打这个号码。在国务院值班的官员告诉他布什总统正在戴维营过圣诞,他帮帕拉兹琴科接通了这个森林静养地的当值人员。美国总统还在睡觉,美国这时候还是凌晨,但国务院的官员说总统在起床后会接电话的。他们约好了打电话的时间:莫斯科时间下午五点,也就是华盛顿时间早上九点。


戈尔巴乔夫已经完全从午饭后的萎靡不振中恢复过来,他邀请科佩尔和卡普兰到他的办公室继续拍摄ABC电视台的历史纪录片。他着重强调这次过渡的和平本质,强调这是俄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一次。“归根结底,这个过程是民主的。”到了下午三点,戈尔巴乔夫终于可以放松一下了。一切都尘埃落定。关于他的告别演说也没什么好准备的了。桌上的白色电话响了,戈尔巴乔夫拿起话筒,是他的妻子从总统别墅给他打的电话。这不是什么稀奇事。赖莎一直就有打电话给她的丈夫或她丈夫的官员来参与事件的习惯。但是,这次另有原因。她现在正痛苦不堪。


赖莎正在哭。她无比痛苦地告诉丈夫,叶利钦的一些保安人员已经到了他们的别墅,给他们送了一份通知。他们还命令戈尔巴乔夫一家在两个小时内腾出他们在列宁山柯西金大街上的总统公寓。这些人说他们的行动是由一道将公寓私有化的政令授权的,政令由俄罗斯总统在当天早上签署。这些不速之客已经开始将戈尔巴乔夫家的一些物品从房子里扔出去了。戈尔巴乔夫因为叶利钦的保安人员对他妻子的放肆无礼气得脸色发青。这种针对赖莎的“怀有极度恶意的行为”让切尔尼亚耶夫觉得,这是叶利钦想让戈尔巴乔夫妇在这最后一天不好过的粗笨办法。格拉乔夫也感到很愤怒。


戈尔巴乔夫先试图让赖莎冷静下来,跟她保证马上就会把事情解决。他开始打电话发飙,一边要求跟负责的保安官员说话,一边破口大骂。一边责骂下面的人做得太过火,一边又提到这是上面的命令。叶利钦的保镖总负责人亚历山大·科尔扎科夫后来透露这个命令是他的上司直接下达的,让他每天找戈尔巴乔夫别墅人员的茬,这样叶利钦就可以马上搬进去了。在离辞职演讲开始不到一个小时的时候,戈尔巴乔夫终于在生理和心理上都准备好了,他的演讲稿用大号字体打印出来,供他在播放时朗读。他很满意自己找到了适当的语调来庄严地表达他的失望和被叶利钦背叛的感觉。


格拉乔夫觉得,戈尔巴乔夫是不想自己一个人留下来和“他的混杂思绪、没发表的演讲和马上要放手的核提箱待在一起”。他们讨论戈尔巴乔夫应在电视直播演讲之前还是之后签署辞去总统职务的政令。雅科夫列夫的建议是演讲后。他认为,如果看电视的人都能看到他签字的一幕会更好,这会添加一种戏剧效果和终结感。这个事件的形式主义越多,就越会被视为一次有尊严的退场。


离戈尔巴乔夫给他六年多前继承来的、现已几乎消亡的帝国作演讲还剩下十分钟的时候,他的发型师兼化妆师来到他的办公室,替他准备上镜。苏联总统好奇CNN和俄罗斯电视台的摄影机都去哪儿了。他以为他会在总统工作桌上进行离别演说。他问道:“他们要去哪儿拍摄呢?”作为这次电视报道负责人,雅科夫列夫告诉他,在四号会议室已经布置好了一个模拟办公室。戈尔巴乔夫问道:“为什么不在我的办公室呢?”雅科夫列夫解释道,参加的技术人员、摄影师和记者太多了,更别提那些设备器材了,在真办公室准备播放的话,要花两个小时的时间。现在一切都来不及了。CNN已经在楼下设置好了他们的播放操作。戈尔巴乔夫他们也只能去那儿了。


雅科夫列夫评论道,“CNN向一百五十三个国家播放”,强调辞职演讲通过这个网络达到的全球覆盖率的重要性。戈尔巴乔夫指出:“这其中也包括了独联体的十个国家。那么,就不要冒险换地点了。”他突然站起来,将告别演说和辞职的政令放进他的软皮文件夹里,最后一次作为苏联的总统离开办公室。


当戈尔巴乔夫和他的助手们进来时,模拟办公室已经被弧光灯照得灯火通明了。摄像机、电缆和通讯设备刚完成设置和连接。临时改变地点将会让电视工作人员惊慌失措。这个房间被布置得尽可能像真的办公室。戈尔巴乔夫好不容易穿过混乱的人群,在核桃木桌后面就座。房间很快就清空了,只剩下几个CNN和俄罗斯的工作人员。


戈尔巴乔夫打开了绿色文件夹,里面装着他的演讲稿和两道政令,一道是关于他辞去苏联总统职务的,另一道是关于把军队指挥权和控制权移交给叶利钦的。一个助手进来把一个杯子和杯垫放在他右手边的桌面上,里面是牛奶咖啡。戈尔巴乔夫抻了抻他的稿子,他低着头,仿佛在自言自语,用平静的声音说:“如果你不得不离开,你就得离开。时间到了。”


在还剩下两分钟的时候,戈尔巴乔夫跟切尔尼亚耶夫和格拉乔夫低声协商。一个技术人员将麦克风夹在总统的领带上,戈尔巴乔夫从西服外套内侧口袋里拿出一支毡尖笔。他在绿色文件夹上试了一下。笔不好用。他的发言人俯身过来他回头看了一眼说道:“安德烈,笔太硬了。你难道没有软一点的笔吗?给我一支好用点的笔签字。”


站在几步开外的CNN总裁约翰逊看见了正在发生的事情。他把手伸向口袋,拿出他的妻子送给他的二十五周年结婚纪念日礼物,一支万宝龙圆珠笔。这一突然举动引起了房间里保安人员的警惕。卡斯尔笑着说:“他们就差拔出他们的AK-47了。戈尔巴乔夫对他们说:‘Nyet,Nyet!’(没事,没事!)”戈尔巴乔夫接过这支泛着黑色树脂光泽、有着金色笔尖的德国笔时,笑着说:“是美国笔吗?”约翰逊说道:“不是的,先生,应该是在法国或是德国制造的。”“这样的话,那我就用它了。”


戈尔巴乔夫在绿色文件夹上试了试笔,觉得挺满意,便结束了与助手们的讨论。他将刚刚助手们的建议抛在一边,拿起关于辞去苏联总统职位的五页政令和关于放弃苏联军队总指挥职位的政令就签。几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一历史时刻也没有进行直播,因为摄像机都还没开。他将笔放在咖啡杯外面的桌沿上,然后将签好的政令放在文件夹左边。


全世界各个城市的观众都在收看CNN直播的一个苏联领导人所作的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辞职演说。
史一正在戈尔巴乔夫准备进行广播的时候,另一个一路鸣笛的车队到达了克里姆林宫。叶利钦在根纳季·布尔布利斯陪同下,乘坐电梯到达他在四层的克里姆林宫办公室。一个助手打开了电视。


现在,过渡的最后一个行动也全部就绪了。只等到戈尔巴乔夫结束讲话,俄罗斯总统就会穿过那座窄院到达戈尔巴乔夫的办公室。在那里,他将正式接管核提箱,并将成为苏联最后一任总统合法的俄罗斯继任者。


世界将看着这两个对手在核提箱易主时握手微笑,长达七十四年的苏联统治将落下帷幕。至少计划中应该是这样的。


莫斯科时间晚上七点,东部标准时间上午十一点前三十秒,苏联第一任也是最后一任总统取下他的大镜片眼镜,检查镜片是否干净,然后戴了回去。他看了几次表。然后,他抬头看向镜头,开始照着一张打印出来的纸念,都省了用提词器的麻烦。他开始了:“亲爱的同志们同胞们!鉴于目前的形势和独联体的形成,我现在停止我作为苏联总统的所有活动……”


即使到了现在,他也还没完全放弃通过用“停止”活动这样的用词,他留下了将来某天可能恢复活动的可能性。晚上七点十二分,戈尔巴乔夫结束了他的演讲。他看向镜头,最后说了一句:“祝大家一切都好!”
私传在俄罗斯电视台,播音员叶莲娜·米希娜宣布,“这是一个新的国家的新的一天。”几秒钟后,电视台的各个频道切换到正常播放状态。有人切回到木偶剧,有人切回到一个关于婴儿护理的纪录片。


戈尔巴乔夫的一些助手和工作人员看到他们的领导人完成总统任期里最后一个行为时,眼里都含着泪花。
译安戈尔巴乔夫一直等到确定电视摄像机已经不再拍摄。他叹了口气,向后靠了靠。在一阵短暂的沉默后,大家又开始忙活了。


克莱尔·席普曼和斯蒂夫·赫斯特拿来两把椅子,放在桌子前面,准备进行计划中的CNN采访。考迪尔坚持让闲杂人等离开房间。“我的意思是我们正在做的是世界级新闻——不是在做地方新闻。”戈尔巴乔夫恳求道:“我们能简短点吗?”仿佛突然间被抽干了力气。在按计划将核提箱交给鲍里斯·叶利钦之前,他只有几分钟的时间了。格拉乔夫告诉CNN,他们只有问四个问题的时间。莫斯科的中央电视台在两个小时后才播出了这个采访,因为是在电视总部制片人心满意足地发现里面没有任何内容会冒犯到叶利钦之后才让播出。


戈尔巴乔夫离开桌子站起来的时候,拿起那枝万宝龙笔,条件反射似的将这个闪亮的黑色物体插进胸前的口袋里。汤姆·约翰逊脑子在快速地转动。他一定不能让戈尔巴乔夫带着他珍贵的书写工具消失在走廊上,更何况它现在还有了历史意义。当戈尔巴乔夫在往外走的途中停下来和CNN总裁握手时,这位总裁说道:“先生,我的笔!”帕拉兹琴科进行了翻译。戈尔巴乔夫突然笑了笑,说道:“哦,对!”他把笔递过去就离开了。戈尔巴乔夫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件工具的重要性。二〇〇八年,约翰逊将这支笔捐给华盛顿的新闻博物馆。


在戈尔巴乔夫开始讲话后,叶利钦很难强迫自己看着办公室里的电视屏幕。他没有拿到演讲稿的复印件,他也不知道克里姆林宫的这位即将离职的占有者会说什么。然而,还不到一分钟,俄罗斯总统就变得心烦意乱。戈尔巴乔夫没有说他要辞职,而只是停止他的活动。他含蓄地批评叶利钦的“矛盾的、肤浅的偏倚的判断”,批评独联体的成立没有依照“公众意愿”。


叶利钦呵斥道:“把电视关了。我不想再听了。”他告诉根纳季·布尔布利斯去给他拿一份副本。格拉乔夫在戈尔巴乔夫的讲话结束后将演讲稿送到叶利钦手上。叶利钦读完后,感到很恼怒。这个容易动气的西伯利亚人让愤怒的情绪支配了他的行动。他拒绝按两天前所协商的,去戈尔巴乔夫的办公室接收核提箱。他怒气冲冲地说,核提箱必须送过来。


他拿起电话,打给了沙波什尼科夫元帅,他正在参议院大楼二层的一个办公室,等待被召唤去戈尔巴乔夫的房间参与这个历史性转交工作。跟他在一起的还有几位将军,都是来见证和帮助这个重要而具有象征意义的交换的。叶利钦说道:“叶夫根尼·伊万诺维奇,我不能去戈尔巴乔夫那里了,你自己去吧。”元帅表示抗议:“这是一件需要谨慎处理的事情。我们应该一起去更好。况且,我不确定我一个人去的话,戈尔巴乔夫会不会把所有的(核)资产交给我。”


叶利钦说道:“如果有问题的话,再给我打电话。我们再想其他办法进行移交。”沙波什尼科夫并没有十分惊讶。他也被戈尔巴乔夫惹急了。戈尔巴乔夫一九八五年成为共产党的总书记时,人们对苏联抱有多大的希望啊!他年轻、思维新式、精力充沛,有许多他的同事们没有的长处。他引进了经济改革、政治公开、民主化和人的价值。但时间过得越久,质疑和幻灭就越多。最主要的事情是——生活没有得到改善。经济仍然在持续恶化,政治形势的发展之快让整个体系开始崩溃。苏联的公民已经不再响应戈尔巴乔夫。元帅拿着装有移交文件的公文包,爬楼梯到楼上,走进了戈尔巴乔夫的办公室。


看见核提箱就放在这位前苏联总统的办公桌上。他发现戈尔巴乔夫状态保持良好,但明显看得出不舒服。元帅陈述了他接到的指示,“叶利钦不来了,他来将核提箱拿给叶利钦”。戈尔巴乔夫认为这个场景“非常戏剧化,已经不是愚蠢可以形容的了”。在这场最终的较量中,毕竟是他占了上风。他手里掌握着俄罗斯总统需要用来使他的掌权合法化的东西。让他自已来拿吧。戈尔巴乔夫不需要再回应他的对手的召唤了。


事情成了僵局。叶利钦不会来,戈尔巴乔夫也不会让步。两位总统都必须签署移交文件,这个条件满足之后,才能在见证人面前恰当地完成程序。当得知戈尔巴乔夫不肯移交核提箱时,叶利钦还是拒绝履行关于移交的最初协议。他低吼道,那就让戈尔巴乔夫把它拿过来给我。戈尔巴乔夫必须到他的办公室,或者圣凯瑟琳厅中立地带,然后将核提箱在那里给他。


格拉乔夫认为,让戈尔巴乔夫带着核提箱去找叶利钦的“荒谬可笑的想法”是叶利钦更加好战的顾问们提出来的,因为他们发现戈尔巴乔夫昂首挺胸、有尊严地下台,而不是作为一个被打败的敌人下台。
史在沙波什尼科夫尝试着打破僵局。他建议戈尔巴乔夫先签移交文件,然后由两位上校中的一位将文件交给俄罗斯总统,在叶利钦确认收到文件后,戈尔巴乔夫就可以将核提箱交给沙波什尼科夫,由他拿过去给叶利钦。


元帅给叶利钦打电话,叶利钦在爆发之后已经冷静下来了。他同意了这个折中办法。一个上校拿着核提箱移交文件及苏联总统把军队最高指挥权移交给俄罗斯总统的政令一起离开。几分钟过后,叶利钦的办公室打来电话,确认文件已经收到了。移交可以进行了。


一个上校打开了这个黑色金属核提箱。戈尔巴乔夫检查里面的设备。每样东西都各安其位。他与两位陪他走遍全球的值班上校握手,感谢他们的辛勤工作,然后道别。这两个上校拿着核设备离开办公室。
译人但是,叶利钦还没有折磨完他的对手。


像所有人一样,戈尔巴乔夫希望苏联国旗能在参议院大楼顶一直飘扬到十二月三十一日。叶利钦的新闻秘书帕维尔·沃夏诺夫在十二月十七日特地告诉俄罗斯和世界媒体:“除夕夜,莫斯科河上中世纪建成的砖墙城堡克里姆林宫上空,象征革命的锤子镰刀的红旗飘扬了七十年,将被降下,标志着苏联时代的正式终结。”


在今晚,戈尔巴乔夫发表告别演讲时,红旗仍然飘扬在明亮的绿色圆屋顶上,经常在红场上闲逛的人群和游客都能看见。但在戈尔巴乔夫结束演讲二十分钟后,两个工作人员通过参议院大楼屋顶的一个活板门,出现在屋顶上,他们爬上屋顶弧面的金属阶梯,到达顶部一个设有齐腰高栏杆的圆形平台上。在那里,他们从高高的桅杆上拉下20×10英尺大小的旗帜。旗降到底后,其中一个人将它收起来。然后,这两个人将战前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套上绳索,沿着桅杆慢慢升起。他们抓住这块巨大编织物的末梢,等它升到顶部的时候放开,这样旗帜就可以借助旗杆内部一个管道喷出的压缩空气在西南风中欢快地迎风飘扬了。红场上没几个人注意到正在发生的事情。只有俄罗斯电视台在叶利钦助手们的提醒下让一名员工就位,记录这个事件。《纽约时报》的塞奇·舒梅曼回忆道:“我已经回到办事处,正在写关于戈尔巴乔夫辞职演讲的报道;我不认为那里还有其他记者。“然而,他的妻子玛丽和他的孩子安雅、亚历山大和娜塔莎正在附近。“当苏联红旗最后一次从克里姆林宫降下,俄罗斯三色旗取而代之的时候,他们碰巧正在红场上。我的孩子们留意了确切的时间,晚上七点三十二分,然后给我打了电话。”


当绘有白、蓝、红三条水平条纹的旗帜在人造风里摆动得噼啪作响时,克里姆林宫救世主塔敲响了钟声,一直持续了几分钟。在克里姆林宫附近走动的人半是好奇半是担忧地抬起头。尽管救世主塔的钟表每十五分钟就敲响欢快的钟声,但笨重的钟只为意义深远的事件敲响过几次。钟声让更多深夜的散步者和游客注意到了三色旗。舒梅曼的家人记得有几个惊讶的外国人发出欢呼声,而一个形单影只的退役老兵则愤怒地指责着。当几个俄罗斯散步者看到所发生的事情的时候,发出了几声“哦!哦!哦!”,伸长脖子往上看的年轻人吹着口哨,发出笑声。还有一个人鼓掌。


这个消息很快传开了,外国记者们马上赶往红场。穿着厚重长外套的民兵亚历山大·伊万诺维奇是列宁陵墓的一名哨兵,他离开去吃晚饭的时候,红旗还在飘着,而当他回来的时候,那里已经变成了俄罗斯联邦的国旗了。他告诉《纽约时报》的詹姆斯·克莱里蒂,“这真是令人意想不到”。一个喝迷糊了的莫斯科人问陵墓附近的一个旁观者:“你们为什么对着列宁发笑?”一个路过的人提醒他有一个外国人在旁边看着,让他噤声。同样来自《纽约时报》的克莱恩斯记下了这段对话。另一个莫斯科人说:“那又怎样?他们是这些天来养活我们的人。”从德国度假归来的摄影师乌里·克里兹发现,冷淡的公众反应让人觉得奇怪。他告诉《华盛顿邮报》的迈克尔·多布斯:“当柏林墙被推倒时,每个人都跑到街上欢呼。这是一件重要级别与之相当的事件,却似乎没人关注。”


斯蒂夫·赫斯特从克里姆林宫的一扇窗户看到了旗帜的更换,从那扇窗户可以看到三角形的参议院大楼最高处的屋顶。“我从窗户往外看,看到锤子和镰刀旗降下来了。我记得那是一幕多么具有视觉冲击的场景。”根据斯图·卢里所言,正在CNN工作人员拆设备的时候,有人得到这件事的消息,一扇窗户被打开来录制这一场景。戈尔巴乔夫的保安人员要求把窗户关上。汤姆·约翰逊冲他的翻译喊道:“告诉他们所有责任由我来承担。”但警卫还是把他从窗户边上推开了。卢里说道:“保镖就是保镖,全世界的保镖都一样。他们才不管CNN总裁的什么责任呢!”


安德烈·格拉乔夫离开这座俄罗斯城堡前往法国电视台在格鲁津斯基大道的办事处时,惊愕地看到红旗被“从克里姆林宫的炮台上匆匆忙忙地扯下来,就像克里姆林宫是德国国会大厦一样”。旗杆在总统办公室的正上方,“戈尔巴乔夫很幸运没有看到这令人心碎的一幕”。
方一一个外国电视台的工作人员错过了拍摄这一幕的机会,花了两百法郎从一个大胆拍摄了国旗更换的莫斯科人手里买下了录像带。


戈尔巴乔夫得知这件事的时候,认为这是对他尊严的再次侮辱。他认为是叶利钦“指示降下苏联国旗,换上俄罗斯联邦的旗帜,并亲自确保整个过程按照预定计划完成,由电视台摄像机拍摄下来”。戈尔巴乔夫想将红旗作为纪念品,但是太迟了,它已经被塞进克里姆林宫的地下室了。
秦一同时,CNN的工作人员成为大约十分钟后核提箱交换的唯一目击者,当时他们已经拆卸好设备,正在克里姆林宫的走廊里集合。


卢里说道:“七点五十六分,我们在绿色模拟办公室外面的走廊上,等我们这一群人到齐后,就可以一起离开了。在走廊的另一头,戈尔巴乔夫办公室门口附近,一个人拿着一个用布盖住的手提箱出现,提箱上还有一根突出的天线。他走进了戈尔巴乔夫的办公室。我们正在见证核密码由戈尔巴乔夫转移到叶利钦的控制之下。”查理·考迪尔回忆道:“我们正由搬运工们带路沿着一条长长的走廊往前走。突然,在我们前方二十五英尺处的一个侧门打开了。武装士兵从里面走出来。他们拦住路,让我们停下。左边的一扇门打开了。一个高级军官走出来,胳膊下夹着一个盒子。对面的门也打开了,走出来一个差不多的人。他迅速立正。他们互相敬礼。这两位军官交换了自己手里的东西。”电视摄像机已经收起来了,错失了记录这一历史时刻的机会。


斯图·卢里自己还见证了另一小段历史。他走在CNN工作人员的前面去确认租来的货车已经在外面就位。“我快靠近卡车停放的地方时,看见一个克里姆林宫工作人员向我走来,将折成长方形的旗帜夹在胳膊底下。”卢里拦下这个人,拍了一张照片,这样才争取到飘扬在克里姆林宫上空的最后一面苏联国旗被拿走时的唯一张照片。他马上就后悔没有提出将它买下来。汤姆·约翰逊后来尝试从一个克里姆林宫官员那里买下这件象征物,但被委婉而坚定地拒绝了。


他们成功完成了一件非凡的壮举。当电视上的戈尔巴乔夫在进行辞职演讲时,屏幕右下角的一行字向世界上一百五十三个国家说明,他们正在收看的是CNN的报道。卢里声称:“在竞争激烈的新闻业的历史上,这是一次史无前例的成功。”


已经晚上九点了,克里姆林宫陷入可怕的沉寂。安德烈·格拉乔夫刚从格鲁津斯基大道的法国电视工作室做完采访回来。他在车载电话上接到一个电话,戈尔巴乔夫想让他马上回克里姆林宫。参议院大楼外面只有几个司机和警卫。戈尔巴乔夫的新闻秘书发现三层的走廊上和办公室里都没有人。他在核桃厅找到了戈尔巴乔夫,跟他最亲密的助手们都坐在椭圆形桌子旁。这是他的上司唯一一次给他打电话不是为了工作,而是社交。一瓶五十年的白兰地已经打开了,杯子被分发到每个人手上。


戈尔巴乔夫很忧伤。他对自己随随便便就被免职感到很沮丧,甚至都没有“像文明国家一样的例行的”告别仪式。他感到很受伤,没有一个共和国的领导人——那些与戈尔巴乔夫多年保持互称同志的关系的前共产主义者——打来电话对他表示感谢、祝贺或对他不能再为人民效劳表示同情。他结束了压抑,给了人们言论自由和旅行自由,引进了让这些领导人掌权的选举,但他们却保持缄默。戈尔巴乔夫痛苦地想,他们现在都处于狂喜中,忙于瓜分他们得到的遗产。他说:“昨天还几乎没有人听说过他们,明天他们就将是独立国家的首脑。他们为自己的国家安排了怎样的命运又有什么关系呢?”切尔尼亚耶夫鄙视这些无礼的领导人,他们应该将自已的政治事业归功于戈尔巴乔夫,他们中一些人极为腐败,仅为了保持权力就从共产主义跳换到资本主义。前总统在这个半明亮的核桃厅给他的一小群顾问敬酒。


这些忧伤的改革者在克里姆林宫一直待到了午夜,还不想接受最后一任苏联总统的最后一天就要结束,他们的事业也随之结束的事实。戈尔巴乔夫在多愁善感地和同志们道别后,走到克里姆林宫广场,他离开参议院大楼时,总统的吉尔车就已经在等着了。司机载着筋疲力尽的前总统穿过城市中心无人的街道,最后到达别墅的车道。司机没有像往常一样将车停入车库,而是掉头离开,消失在夜色中。


当戈尔巴乔夫走进总统住处时,他震惊了。衣服、鞋子、书、装框的照片和个人纪念品要么堆在地板上,要么塞在盒子和板条箱里,已经准备好搬往新家了。


在克里姆林宫的另一角,叶利钦也待到很晚还没有回家。但是,在戈尔巴乔夫喝着白兰地的时候,今晚的叶利钦却是清醒的那一个。叶利钦因为作为军队最高总指挥合法掌控核提箱的新责任而情绪有所缓和。当沙波什尼科夫来到叶利钦的办公室完成核提箱的转移时,他发现叶利钦兴致索然。就像以前一样,脾气爆发过后,随之而来的是自我怀疑和悔恨情绪。


一个小时之前,在一个城市有两个常驻的不同政治实体的两位总统。现在,只剩叶利钦一个人了,他必须按照新规则办事。他后来承认,获得绝对权力的狂喜很快就被“严重的紧张不安”代替。
在史许多大楼上已经挂着象征政府更迭的俄罗斯三色旗。到处都看不到红旗的影子了。十二月二十五日,这个共产主义的象征从克里姆林宫降下就是一个信号,将全国范围内公共大楼的苏联国旗降下,换上独立的俄罗斯的白、蓝、红三色旗。


跟其他地方一样,圣彼得堡的公共大楼上都飘扬着俄罗斯国旗。但政治启蒙大楼的一根金属杆上仍然飘扬着一面红旗,这栋楼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个国际商务中心,那些共产主义者得以保留一间办公室。未来的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尔·普京现在是市长阿纳托利·索布恰克办公室对外关系委员会的负责人,从他工作的斯慕尼学院可以看到红旗。


这位前克格勃官员下令让工人拿走红旗。第二天这些共产主义者就升起另一面。普京又下令,他的人就又拿走国旗。市长索布恰克的一名助手弗拉基米尔·丘洛夫看着国旗来来去去。“那些共产主义者的国旗很快就用完了,开始用各种各样的东西。他们最后用的东西中有一个甚至都不是红色的,而是深棕色。这可让普京受不了了。他找来一台起重机,在他亲自监督下,用焊灯将旗杆切倒了。”

本文选自《苏联的最后一天》,康纳·奥克莱利/著,沈力/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9月第1版。

陈默:去中国化:关于产业链外移的不同判断

这几天,产业链,去中国化,是最热门的话题。对于这个问题,本文将一如既往地先看看别人是怎么说的,然后谈谈我自己的看法。

疫后最重要的变数

虽然疫情的结束还遥遥无期,但人们就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预测疫后的可能变化了。其中最重要的话题就是,全球化会不会逆转,说得更具体一点,在产业链上,会不会出现去中国化的趋势?

这次的疫情,可以说,完全出乎人们的意料,甚至超出人们的想象。所以,当疫情袭来的时候,不仅是首当其冲的中国,就是受到第二波冲击的西方发达国家,也完全没有做好心理上的准备。当疫到临头的时候,上上下下,不知所措,一片慌乱。口罩、防护服、检测工具和药品,不但没有足够的准备,甚至怎么解决,一时之间都无从着手,因为生产这些东西的企业基本都在鞭长莫及的海外。

我想,至少在这样四点上,对西方国家的领导人,尤其是美国领导人,心理上的冲击是强烈的。第一,在中国经济进入暂停状态的时候,发达国家国内的相当一部分供应链中断。第二,像口罩这样看起来不起眼的生活用品,这一次居然会成为重要的战略物资。第三,这些战略性物资的生产能力,居然基本都在至少是关系不睦的中国手中。第四,这一次还仅仅是疫情,如果是大规模战争爆发,结果又会如何?

在这样的情况下,国家安全问题凸显,以企业的回撤和产业链的转移,寻求产业链的安全与自主,就成为一件自然的事情。更何况还有差不多进行了两年的中美贸易战的背景在里边。

产业链转移:捕风捉影还是确有其事?

最近,有几则有关的消息在广泛流传,人们也在对这些消息的真实性和确切含义进行甄别。

一则消息是:4月9日美国白宫国家经济委员会主任库德洛讲的一段话。有的媒体报道为:白宫官员提出,美国所有企业全部撤出中国,搬家费用政府来出。另一则消息则是:日本拟22亿美元资助日企撤出中国,另有超过2亿美元协助日本企业将生产线转移到其它国家。

因为这两条消息都太重要了,对中国的影响都会非常大,于是就有有心人去查找消息的来源与确切含义。结果发现,对于这两条消息在中国的报道,都有很大的误导性。首先,库德洛谈话的原意,并非是由政府承担企业搬迁的全部费用,而是将企业回迁成本100%直接费用化。原话是,一种可能吸引美国企业从中国回流的政策是,将回流支出100%直接费用化。也就是说,可以在税务上进行抵扣。而关于日本的那条消息,目前比较现实的也只是想把口罩、医用防护品这块拿回日本。

但在做这种纠正的时候,似乎又在给人们另一种印象:此前的报道是断章取义,捕风捉影的,这个事情并没有传的那么严重。甚至在那些纠正的后面,还往往跟着一连串的评论:产业转移哪是那么容易的事情?

所以我觉得,对这个事情要有准确的判断。消息本身有夸大,有误导,有捕风捉影,但产业链转移与去中国化也是实实在在的事情。具体说,应该明确这么几点。第一,虽然库德洛说的不是搬家费用政府来出,而是成本的费用化,但政府承担成本的意思是有的。他说,“例如,可以将回流支出100%直接费用化。厂房、设备、知识产权结构、装修等。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将所有相关支出100%直接费用化,实际上等于我们为美国企业从中国搬回美国的成本买单。”第二,日本那则消息虽然在现实的层面涉及的是部分产业,但关键产业的回撤以及产业在地域分布上的多元化,即降低对中国的依赖的意图是明确无误的。第三,德国和法国等欧洲国家,有可能在产业脱钩上紧随其后,也是有可能的。

政府的意图与资本的逻辑

从现在来看,产业链脱钩或者去中国化,还主要是政治家在讲。这可以理解为,这个问题是在国家战略的层面上提出来的。尽管最近几年外资企业撤出中国转向其他国家的迹象是明显的,但主要是出于经济的意图,与政治上的去中国化没有什么关系。

现在的问题是,这种产业链的去中国化会走到哪一步?而背后的问题则是,国家的意志与资本的逻辑,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哪个会主导这个过程。

早在去年,龙永图就指出,今天已不是20年前,中国已经崛起,美国再怎么遏制都为时已晚。全球化搞了这么多年,怎么可能说脱钩就脱钩?一个英国脱离欧盟都那么困难,何况中美这两个世界最大的经济体,更不要说这还涉及全球许多处在各个产业链上下游的国家、成千上万的跨国公司,以及不计其数的中小企业。如果一个国家认为自己对外政策的调整就能使全球产业链布局发生重大改变,那不仅太轻视市场规律,也过分夸大自己的力量了。

龙永图说的是去中国化的现实性。而大摩的判断就更有意思。大摩甚至认为,这次疫情所造成的危机,其实会放慢贸易战以来产业链的搬迁趋势,而非加快。其原因有二。第一,搬迁意味着新投资,但全球衰退阴霾下没有人愿意投资。疫后欧美经济估计需要两年才能恢复元气,中国以外的拉美、东欧、东南亚新兴市场不乏薄弱环节,因此跨国企业未来一段时间的重中之重是保留现金、减少投资,而非新资本开支。第二,中国在复工中所展现的管理能力,进一步验证了它相对于其他新兴市场的制造业优势,都远胜于其他潜在搬迁目的地如东南亚,而后者目前正经历更坎坷的生产停摆供应脱臼。甚至有朋友认为,在资本逐利动机的驱动下,国外资本来中国抄底,也不是没有可能的。

还可以看看作为企业家的曹德旺的看法。曹德旺认为,这次疫情之后,各国的不信任度将增加。相信各个国家会对产业链政策做出一定的调整,各国着手构建更独立、完整、安全的产业链会是一个趋势。在全球产业链被简化的趋势下,会出现逆全球化的趋势。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警惕全球产业链去中国化。但u看到这需要一个过程。在短期内,全球产业链很难找到替代中国的经济体或者解决办法,正因为如此,全球产业链无法、不会与中国脱钩。但从长远来看,随着劳动力成本的升高、贸易摩擦等因素影响,中国制造业的成本在上升,中国制造正在国际上失去原有的竞争力,出现了产业链向东南亚转移的现象。

未来取决于什么?

从上面的概括可以看出,对于疫后的逆全球化和产业链我化的问题,人们的看法和判断并不一致。未来有多种可能性。但在现实中,哪一种可能性更大一些?决定未来走向的因素会是什么?

孙立平认为,决定全球化未来走向的,有一个最基本的因素,就是人们如何掂量未来世界的安全问题。

因为我们知道,过去几十年全球化最基本的动力是来自比较优势理论所阐明的逻辑: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更简单地说,谁有什么特长就干什么,然后在市场上公平地进行交换,这样就可以实现资源的全球性最优配置。

这个道理是非常简单明了的。但是,要注意,这个逻辑要能起作用,是需要前提的,这个前提就是要走出”卡脖子困境“。比较优势理论的成立,有一个前提,就是经济效益的考虑是首位的,没有什么能超过这个。但如果国家安全的问题凸显了,变成第一位的,甚至是燃眉之急的问题,就会导致比较优势理论的失灵。在那样的情况下,安全思维是第一位的。不要再说谁也离不开谁,不要再说资本是逐利的,不要再说优势是互补的。那都是发展思维中的道理。安全思维中,这些东西都得往后放的。接着的是主权基础上的安全经济,再接着的是安全经济基础上的再结盟。

所以关键的问题是,如何看待疫情之后整个世界的态势与格局,将决定着全球化的命运:如果人们假定这个世界是基本和谐的,可以把主要精力放在追求经济效益和福利上,比较优势的假设可能会起作用,全球化会在经历短暂的波折后继续向前推进;如果人们假定这个世界会走向对抗甚至敌对,国家安全的问题成为第一位的考虑,首要的问题是要防止对手卡自己的脖子,那将会走自给自足的模式,全球化走向倒退。

因此,我们与其费力地预测疫后全球化会怎么走,不如来思考上述这些问题会如何演进。对于这些问题,政治家们会如何思考?更重要的是,现实中的那些因素会如何变化?

就在本文即将写完的时候,我看到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先生最近的一个判断,很值得人们注意。他说:我们特别关注的是,在实体经济去中国化和去全球化的同时,货币金融领域似乎在展开一个相反的过程,即将中国和人民币排除在外的新的货币金融的一体化步伐似乎从未停止,甚至更有加快之势。

阿谅:混蛋逻辑大全

结合自己在国外生活多年的经验,总结出如下混蛋逻辑大全,也欢迎读者一起来补充。看懂了你就会是个通情达理的人,也很再难受骗上当或被误导:

第一最常用手法是故意混淆或偷换概念, 以“出师有名”, 比如把胁迫别人为之工作说成帮忙, 把惩罚别人说成是教育, 把放纵自己说成是自我解放,把剥夺别人的生产资料说成是生产资料的公有, 把别人对自己的礼貌说成臣服, 把被敲诈勒索说成是无私援助,把控制整个社会说成是社会主义,把垄断所有社会资源说成国有化,把卖给人家的说成是援助人家的,把人家的商业投诉说成政治化解读,“共产”的本意是“共同生产”,到了他们那就变成把富人的财产大家共享……。这种例子太多: 他们可以把法律问题搞成政治问题,把政治问题搞成民族大义,把民族大义搞成外交问题,把外交问题搞成军事问题,把军事问题搞成人民战争又成了社会问题!把社会问题又搞成意识形态问题……总之可以把你绕死.

第二直接预定对错,随意认定身份。比如右派就是不好的,左派就是好的;无产阶级就是好的,资本家和地主都是不好的;封建帝王都是不好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都是好的;马克思主义是真理,自己只取对自己有利的部分用来宣传。-修正主义,和平演变有什么不好?死不认错,坚决不改,非得暴力革命才过瘾?自己早已家财万贯,却说自己是无产阶级的代表。总之别人的观点都是错的,自己的观点主张都是对的。而揭露了他的真面目就说人家造谣,自己整天真理不离口,却满嘴跑火车。

第三是直接转变话题,比如我说外交部发言人说:“中国口罩,呼吸机质量不好你们可以不用”这种话不妥,不合适。有人就和我说特朗普一点都不靠谱,美国防疫失控。

第四是直接造假,用一个不存在的外国专家来赞扬自己,或用些假外媒吹嘘自己,在国内常常是群众反映,或民愤极大。还有一种造假,如网上一个视频:他是中国人,他乱扔垃圾,老外指责他,他说老外讲:中国人是垃圾。老外甚至没有说这个人是个垃圾,如果这样,这个老外肯定严重辱华了!这就成种族歧视了。可以很负责地告诉读者:“ 华人与狗不得入内”根本就不存在。

第五用偶然当必然,把必然当偶然,根据情况随时改变,用一个点当一个面,用一个面当一个体,把典型当成全部,大吹特吹。

第六是滥用单一指标,以偏盖全,比如GDP,还有钢铁产量。凡事求大求快,充分表扬与自我表扬,但不管质量和效益,以某一单一指标来显示自己全面超越和领先其他发达国家。

第七颠倒主客关系, 道德是对自己的要求,却专门用来要求别人,自己心安理得做贱人。比如宽容, 原谅这是要求自己做到的美德, 结果却用来要求别人无限度宽容原谅自己的劣行, “顾客是上帝” 是从业人员或者是老板自我激励的一句话, 却被顾客拿来自我标榜, 还有感恩本来是对自己说的, 却专门用来说别人要求别人对自己感恩, 还有爱国, 抗日, 抵制日货等等这应该是要求自己爱国或抗日或抵制日货, 却用来要求别人, 自己却大发国难财, 充分享受日货的便利。

第八就是故意回避时间顺序, 比如小偷挨打, 却说打人者残暴, 不说小偷干了什么,自己贱人烂人在先,却抱怨别人对自己不够礼貌,不够宽容。

第九是颠倒因果关系: 我可以对不起你, 你不能对不起我。 比如说人家种族歧视,其实是自己有错在先,而人家则是对某些人的不良行为的反击或自我保护而并不是因为他是中国人,却被他上升到种族层面。他们不知道“做好事才能代表你的种族,做坏事只能代表你自己”。

第十是为强权唱赞歌,不为苍生说人话。不同情被祸害的, 而是维护祸害人的人, 认为这种人有能力, 反而指责受害者: 谁教你招惹他? 谁教你穿得这么暴露? 如毛时代有的干部强奸女青年,反过来说受害者腐蚀国家干部。

第十一是100-1=0, 或100-1=-100。你为某些人做一百件好事, 做错一件, 所有的善意归零, 这还是好的, 糟糕的是恨上你。比如现在歪脚部,成天说某国不好。

第十二是 别人错误等于自己的正确。这是一种常态, 很多人都是这样, 总是试图证明别人是错的, 而从不反思自己。我只证明我是对的: 在正确的时间, 做正确的事, 同时把事情做正确。

总之是老有理,别人永远是错的,自己永远是对的。英国人说愚蠢是指逻辑混乱, 我认为在某些地方逻辑混乱恰恰是自私自利到了极至。当然自私到了极至也是愚蠢的,因为它毁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人文环境, 没有公平正义迟早自食其果, 害人害己。

混蛋逻辑也是专制国家的必然,一是推卸责任,二是制造仇恨,三是随意迫害他人。

最后提供两个真实的故事供读者case study:

1.我父亲的老友是哈佛大学的经济学硕士,1947年回国的,曾任某省外贸厅付厅长。后来审讯他,问他为什么回来?答:为了报效祖国。再问:报效那个祖国?

2. 我父亲另一个老友是1949年以后首批回国的留美硕士,后来被打成右派。文革时有人欺负他,问他:美国人有没有手表?答:有的有,有的没有。再问:你是说我们中国人戴不起手表?!

(转) 不要放弃独立思考的权利

《林肯传》里有一个广为人知的故事,讲的是美国林肯总统在一次面试中拒绝了一名求职者。林肯的解释是:“我不喜欢他愁眉苦脸的样子。一个人,40岁以前的脸是父母决定的,但40岁以后,就应该是由自己决定了。一个人,要为自己40岁以后的长相负责!”

这段话我深以为然,一个人从学校毕业以后,要为自己的知识、思想和认知负责。毕业以前的知识、三观和认知能力是家庭和学校给的,但毕业以后就应该是由自己决定了。

读书的时候,大家受的教育其实都差不多。毕业之后,三年五年十年,时间长了,知识、三观和认知就慢慢分化了,差别越来越大,甚至截然对立,这在很多同学群聊天记录中就能看出来。

即使同一个家庭长大,同一所学校出来的兄弟姐妹,也会出现这种情况。读书受教育的时候年少无知,最容易被洗脑,缺乏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很正常。但如果毕业走上社会后,知识、三观和认知还一直停留在学生时代,处处都是标准化程式,那自己就应该负责任了。

我上小学的时候,语文老师让我们写一篇作文《我的理想》。于是我们高谈阔论,把所有自己知道的高大上的词都搬出来,有的要当科学家,为国家做贡献;有的要当医生,好救死扶伤;有的要当解放军,保家卫国……在高大上的人云亦云中,我们暂时忘记了我们不过是些身在寒门的农家子弟,有很多人还在饿着肚子,欠着学费,随时有可能被学校赶回家去。

发作业时,女老师怒不可遏,原来是班上某个同学写了一篇:我的理想是当个农民。在老师看来,这种不和谐的声音近乎挑衅。我能体会到老师的愤怒,读这篇作文时,她会不时的停下来嘲讽几句,引的全班哈哈大笑。

后来这个同学就成了名人,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他的理想是当个农民,农民成了他的外号,在班里只要一说起农民,大家就指着他起哄,讽刺的是我们学校百分百都是农民子弟。

多年以来,我一直记得这件事,随着阅历的增加,我越来越佩服当初那个想当农民的同学,我花了十几年时间才获得他那种敢于不人云亦云的勇气。当我学会了独立思考,就再也无法接之前别人告诉我的世界,甚至开始怀疑书上先贤提出的真理。

因为我发现这世界是要自己看的,路也要自己走,道理也要自己体会。我开始拒绝相信那些高大上的口号,因为我看出了背后卑劣的动机,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所有的高大上目的就是让人们主动放弃思考。那些天天喊口号,天天岁月静好的人,其实就是把独立思考的权利作为一种捐税上缴了。

伯特兰·罗素曾说:“许多人宁愿死,也不愿思考,事实上他们也确实至死都没有思考。”独立思考最大的好处就是接近事情的真相,绝大多数事情都不是非黑即白的,再坏的人也会做好事,而一个圣人也不能保证一辈子都是正直的,一辈子都没做过一件坏事。

我相信人性本恶,人生充满猜忌与黑暗,对那些吹牛吹到自己都不信,拍马拍到吃饭倒胃,活着把坏事做绝,死后悼词赞美到吓死活人,还要把照片挂墙上让人感恩的家伙们,就三个字:走着瞧!

墙内流传的神奇文章系列-《老子到处说》

你的眼必见王的荣美,
必见辽阔之地。
——《以赛亚书 33:17》

标题这句话,并不是方方说的。被训诫的“吹哨人”艾芬医生说过类似的一句话,我改了改用到这里——总结方方60篇《封城日记》,这五个字太合适了。

一、说话
实事求是的说,方方的《封城日记》写得很一般,道听途说一些事,夹叙夹议发点感想,其文学性就是絮絮叨叨唠嗑家常。有几期还是网络怼人或被怼后的辩解,让无关读者觉得无聊;而“殡仪馆手机照片”和“援鄂护士去世”这两个“谣言”,更惹非议。

但是我要说,方方写出了可载入史册的文字。为什么呢?你看李文亮做了啥?说到底,他只是在那个时间点,在微信群说了一句话,“华南水果海鲜市场确诊了7例SARS”。

我们现在纪念李文亮,认为他是英雄,就是因为他“说话”了,而不在于这话说得有多正确、多漂亮。方方同样如此!《封城日记》可以载入史册,不在于文章写得有多好,而在于方方坚持60天,绝不妥协地——说话!

被警方训诫后,李文亮闭嘴了;被医院训诫后,艾芬闭嘴了——我敢打赌,方方的《封城日记》当时没写几天,就有各种“力量”让方方闭嘴。可能是软的,比如一些几百年没来往的“朋友”突然出来了,开始劝了,“写这些干嘛啊,你这样对你自己没啥好处啊”;可能有硬的,比如托人带话了,“别再写了,你不考虑自己也考虑谁谁谁”;当然还有直接赤膊上阵“封杀”了方方的微博,这我们也看到了。。。这些都是权力的常规操作,以前对别人用过,这次对方方肯定也用了。但面对这些压力,方方坚持写了60篇,绝不妥协地——说话!

最近几年,我们“说话”变得很困难。在网上,越来越多爱说话的的账号“消失”了,另一些爱说话的被批成“公知”,各种侮辱打击。如果自身还有点毛病,嫖娼这点破事儿还能上央视。一些公司稍有不慎就被抓“小辫子”,地图不留神放错了,你这是要分裂祖国啊?吓得公司赶紧道歉,道歉信写得和认罪书差不多。更别提各种上纲上线的“帽子”漫天飞舞,像带路党、恨国党、慕洋犬、、、最轻的“帽子”就是“谣棍”了,说明你这人本质还不坏,不带路不恨国,但是造谣了。而在线下,多所大学出现学生举报老师,造成老师被处罚。这可是大学啊!总之,这几年我们被驯化得越来越“闭嘴”。李文亮艾芬不都闭嘴了吗?!

但方方的《封城日记》告诉我们,其实有人选择了“不闭嘴”,有人就是要:老子天天说!

看到这里,杠精就来了:“怎么没让方方说话,没让她说话她能发60篇日记?!”答案很简单:方方是否被封杀了一段时间?是吧?正是因为方方的坚持以及越来越多读者的关注,这才让权力妥协,才成就了60篇的《封城日记》。而这正好告诉我们:让你闭嘴你就闭嘴,你只能越来越闭嘴;让你闭嘴你偏偏要说,你才有可能继续说。

哪有什么“岁月静好”,不过是李文亮、艾芬、方方他们在负重前行,在帮你守护着那越来越少的言论空间!

第二波杠精就来了:“方方还造谣殡仪馆照片,造谣护士去世”。是的,方方是道听途说,《封城日记》在客观上传播了几条谣言。但大家看看李文亮说“7例SARS”不也是谣言吗?不是SARS而是新型冠状病毒啊。我们承认他们说的话有瑕疵。但是承认瑕疵,绝不能否定他们“说话”这件事本身的正义性——

公民有言论的自由!


二、记忆
方方的《封城日记》这么招人恨,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她说了“不好听”的话。如果说封杀言论是权力的偏好;那不喜欢听“坏话”,可不只是权力一家,更多的还是普罗大众。很多看客也受不了啊,方方你干嘛尽说这些“负能量”!

为什么?因为方方要给这座遭遇灾难的城市,一段文字的“记忆”。本身就是疫情灾难,本身就是坏事,凭什么非得让人“正能量”?!面对灾难,记忆最多的是泪水、悲伤和愤怒,难道这不才是正常的记忆吗?!

但现在,这是“负能量”!这是“暴露阴暗面”!这是说明你这个人内心就很阴暗!首先我们和谐的社会,是很少发生灾难的;而即使发生灾难,我们也要从灾难中看到光明,看到“最美逆行者”,看到“制度优越性”。至于被灾难压垮的一个个受灾个体的感受,他们流的泪,那也是他们面对拯救他们的人,感动得热泪盈眶!

看客习惯了这种“套路”,他们真以为灾难就是这样的场景。因此他们一边叹息着灾民的不幸,一边庆幸自己生活在一个好时代。但方方居然不按套路出牌了!《封城日记》虽然也有一些“正能量”,但更多絮絮叨叨的悲伤、抱怨、责怪。看客当然不习惯,这撕破了他们虚伪的崇高、浅薄的感动,廉价的同情。他们为了抗拒真相,就要攻击方方,似乎只要抹杀了方方的《封城日记》,一切又回到了习惯的“小确幸”。

但真相就是真相:任何一次灾难,虽然都有奋不顾身的英雄值得我们歌颂,众志成城的民众值得我们赞美。但是,任何一次灾难,最强烈的情感一定是悲伤,最真实的记忆一定是泪水。

方方《封城日记》的价值,就在于留下了这样一段真实的记忆!而文字,使得这段原本属于她个人的记忆,变成所有读者的共同记忆。只要脑海里一想起“封城日记”这个关键词,所有关于疫情的记忆就好像被激活!像下面两封“遗书”,是我自己对疫情最难以释怀的,而这其实和方方的《封城日记》没关系,但只要一提起《封城日记》,我就会想起来:

(一)
“做蛋糕的面粉过期了,我拿走了,食品都是有保质期的。一个人生活以后买小包装的。东西归类,免得自己不记得。家里有的买重了,用不了是一种浪费。别嫌妈唠叨,日子是要精打细算的过。

    妈 即日。“”
武汉女孩倩倩(化名)的妈妈留下的字条;几天之后,她的妈妈因新冠病毒感染肺炎去世

(二)
“除夕之夜,遵从政令,撤单豪华酒店年夜宴。自己勉为其难将就掌勺,双亲高堂及内人欢聚一堂,其乐融触

殊不知,噩梦降临,大年初一,老爷子发烧咳嗽,呼吸困难,送至多家医院就治,均告无床位接收,多方求助,也还是一床难求。

失望之及,回家自救,床前尽孝,寥寥数日,回天乏术,老父含恨撒手人寰,多重打击之下,慈母身心疲惫,免疫力尽失,亦遭烈性感染,随老父而去。

床前服侍双亲数日,无情冠状病毒也吞噬了爱妻和我的躯体。辗转诸家医院哀求哭拜,怎奈位卑言轻,床位难觅,直至病入膏肓,错失医治良机,奄奄气息之中,广告亲朋好友及远在英伦吾儿:我一生为子尽孝,为父尽责,为夫爱妻,为人尽诚!

永别了!我爱的人和爱我的人”
湖北电影制片厂员工常凯的遗书,其父母、姐姐,一家四口都因感染去世


三、致良知
方方的《封城日记》,还有很多内容是在回应对她的谩骂和攻击。她认为这些疯狂的攻击主要是因为“左”,或者是被“左”裹胁的年轻人。

方方有这样的想法,倒是暴露了她这个年龄的人思想的局限性——还是习惯“左右”站队分析。但当下中国,哪有什么真正的“左”或者“右”!我们现在的问题,是几乎每个人,都无法面对自己的“良知”。

或者为了赚钱,或者为了出名,或者为了权势,或者就是单纯的糊涂,或者就是纯粹的恐惧;这让我们说违心的话,做违心的事,蒙蔽着自己的“良知”,浑浑噩噩挣扎着生活,努力让自己和家庭过得好一点。

但这场瘟疫中曝光的一些事情,有有心的渎职,有无心的塞责,打碎了很多人虚幻的梦,让大家重新开始思考一些基本问题。我认为方方又何尝不是其中一员呢?她一篇篇地写完这60篇《封城日记》,难道不也是她自己在反思,在叩问内心,在致良知?!

所以批评甚至攻击方方,这个现象本身并没啥,并不能说是“左”。问题的关键是那些批评者,你们真的相信自己写的那些字吗?那是你们的良知吗?!

百年之前,严复说:“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百年之后,我们的救赎之道依旧在这里:发现真实,说出真实的生活!


致良知,方方老师!那美好的仗,你已经打过。必见辽阔之地。

外国都已经躺平了……群体免疫正式启动。

中国撤回了在意大利的医疗队,意大利决定解除封锁。这意味着我们在欧洲诺曼底的支援战役已经结束了。从战果来看,非常不理想。

总结反思,有几点原因:
1,我们事先以及在中间没有看清欧洲的整体态度,不知道他们的核心策略几乎都是躺倒式的群体免疫,英国带头,德国是讲明了,明着暗着都在搞;而我们的医护人员不清楚,还跟他们发生了很大的分歧,发生了很多争吵,这是很不明智的,对我们也是很不利的。尤其英国宣告自己阶段成功以后,各国更是直接跟民众摊牌。瑞士是第5个直接宣布群免的国家,以远远超过美国的死亡率,宣布解除封锁,开始复工。前面有童话王国丹麦,直接宣布解封。这是人家的国策,我们只有建议,无从决定。争吵是不明智的。

2,中国方案不是唯一解。在医学上我们从来不占优势,他们有成见是正常的。责怪别人不听我们更加显得自己盲目自大。而现在看来,如果疫苗搞不成功。我们很可能要走上最严控的中国特色的“群体免疫”之路。像比较有远见的张文宏教授现在开始这方面的数据准备,以防另一边的疫苗研发全体失败以后大家什么准备都没有,再次惊慌失措。

张文宏教授向来看得远想得远,敢想敢说敢做,也敢承担责任,在这点上我跟张教授的看法是一致的,多手准备,随时做好最坏的打算。因为事实已经无数次证明:有打算比没打算好。
俄罗斯对各国输入最大的严重疫情显示:他们看起来很严格的防控很可能已经失败,正在滑向躺倒式的群体免疫。

3,约翰逊的恢复意义将宣告,英国将会成为世界上恢复最快的国家。接下来很可能是德国,意大利,美国因为传染得不够快还是检测不够快,需要花些时间。

4,群体免疫不是真免疫,是让经过洗礼的几代人活着,身体会产生变化,下一代人还会经过洗礼,继续产生变化,新冠病毒宣告了一件事:人类将来要学着与这些病毒和谐相处,与世界好好相处。人类再不能为所欲为,因为警告随时拉响,定期回来。

特朗普将如何输掉与中国的贸易战

 编者:本文是 保罗·克鲁格曼于2024年11月15日发表于《纽约时报》的一篇评论文章。特朗普的重新当选有全球化退潮的背景,也有美国民主党没能及时推出有力候选人的因素。相较于民主党的执政,特朗普更加具有个人化的特点,也给时局曾经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好消息:我认为特朗普不会引发全球...